德州学院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为指导,以创建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应用型大学为目标,不断创新国际化办学机制,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和对外开放行动计划,重点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先后同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的110所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了交流合作。学校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双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国际化师资队伍,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对外教育交流体系,打造具有德院特色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加强顶层设计 实施国际化战略
学校主动适应开放办学发展要求,全力推动学校国际化办学,将国际化发展纳入到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2017年,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将开放办学战略确定为学校“八大战略”发展目标的之一。2018年,成立国际交流与合作委员会,加强对全校国际交流工作的指导。2019年,召开首次国际交流工作会议,教育国际化机制体制不断完善。2020年,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明确国际化战略。2023年学校确定了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
搭建科研平台 提升学术国际影响力
学校与俄罗斯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共建“中俄生物物理前沿交叉联合实验室”,获批药学高端人才培养俄乌白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俄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院士团队、别尔哥罗德国家研究型大学合作成立了“中俄国际生物物理联合实验室”、“细胞与微生物联合实验室”、“新型药物制剂联合实验室”,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合作交流项目,(中俄)农业食品科学与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开展国际化智库服务。学校成立了东盟研究中心,2019年获批山东省外事研究与发展智库建设单位,2021年成为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山东省—北伊罗戈省人文教育交流基地,中国(山东)--印度尼西亚高校国际合作联盟中方秘书处先后落户我校,获批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孔子学院。这是山东省在马来西亚建立的首家孔子学院,对深化与东盟国家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举办“中国-东盟市长论坛暨协同创新发展大会暨黄河—湄公河流域地方合作讲堂”、“中国(山东)-东盟中小企业发展大会”、“中马(山东)教育合作对话会”等国际会议,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教育、文化、经贸等交流合作提供智库服务。
优化海外交流项目 人才培养国际化
扩大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规模,完善出国留学“选、派、管、回、用”工作机制和全流程留学管理服务体系。获批并顺利实施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药学高端人才培养俄乌白国际合作培养项目”,选派优秀在校生赴俄罗斯合作院校进行交流。与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国家研究型大学、英国切斯特大学、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等海外知名高校开展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授予、短期游学等交流项目。截至目前,长短期出国交流、研修、参赛及攻读硕士研究生学生500余人。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合作,探索建立海外学习实践基地或中国语言文化交流学院(中心),推进属地化人才培养,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加强留学生培养 打造学校品牌
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双向交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倾力打造“留学德院”品牌。加大全英文授课建设力度,鼓励教师开发双语课程,用英文或双语授课;开发彰显中国文化、适合来华留学人员的品牌项目,形成留学生招收和培养的良性循环。近五年共招收来自俄罗斯、韩国、乌克兰、泰国等国家留学生300余名。
引进国外优质资源 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
学校不断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运行管理,2004年,获批首个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即中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拉开了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序幕,截至目前,该项目已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两千余名优秀毕业生,高就业率高考研率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2020年,获批首个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即与波兰格但斯克技术大学合作举办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合作办学项目,该项目是山东省首个与波兰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办学层次不断提升。2022年4月,与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国家研究型大学联合成立的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德州学院别尔哥罗德食品科学学院”成功获批,该机构是鲁西六地市唯一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机构专业设置有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化学,每年招生300人,依托中俄双方办学优势,培养食品科学领域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将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山东省“十强”产业和德州市创建“吨半粮”产能示范区和中国食品名市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拓宽引智渠道 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
依托中外合作办学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加大在职教师访学和海外专家引进力度。通过国家公派、联合科研、学分互认等形式为教师搭建中外交流学习平台,选派教师参加国(境)外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和国际视野格局。截至目前,具有海外教育经历的教师120人。建立短期国际学术专家来校开展学术活动常态机制。打造“外专眼中的中国”、“海外高端专家学术讲坛”等品牌项目,开展长短期授课、讲学和科研合作;举办艺术大师班等文化交流活动,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国际交流能力。截至目前,引进外籍博士10余名来校工作,提升科研和学科建设水平,聘请来自俄罗斯、乌克兰、韩国、马来西亚等国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外籍专家30余人,其中马来西亚拿督吴恒灿获得“山东省人民友好使者”称号,俄罗斯专家米舒宁·伊万荣获“德州友谊奖”,俄罗斯院士安德烈·德哥门德被聘为“天衢英才”特聘专家。
打造中外文化交流项目 助力中外文化互通共融
学校连续八年举办俄罗斯艺术大师班,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联合成立“中国语言文化交流学院”,举办中马(山东)教育合作对话会等。坚持以推进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播为己任,高质量建设“山东省华文教育基地”。举办“融入世界 共享未来”德州全球青年伙伴计划系列活动之中泰青年云端交流会活动;坚持以推进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播为己任,高质量建设“山东省华文教育基地”,获批国侨办“网上外派教师试点项目”、“中华文化大乐园—亚洲园”项目、2022年度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2023年9月举办重寻“海上丝路”亲情之旅--东南亚国家青少年德州夏令营。
立足新时代,学校将深入贯彻国际化战略和对外开放行动计划,切实履行好高校“国际合作交流”使命,服务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和校城融合工作,创新工作举措,全面推进合作办学、师生交流、合作科研、人文交流等项目,引进优质资源,提升合作层次,助力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应用型大学建设。